「我不是要教你們信神的方法,我要教你們信你自己,得你自己,發揮自己的力量,做一個完整而理想的你。」─清水祖師語錄
汶羅清水祖師是文化院主祀之神,我們尊崇也為主教,就像我們的大家長一樣,他以慈悲的心懷告訴我們:「我不是要教你們相神方法。我要教你們,信你自己,得你自己,發揮自己的精神力量,去救你自己,做一個完整而理想的你。」由這一段文字中,已可大概看出清水祖師開放、寬容而又極具人文精神的性格。
祖師化身為人的經過
汶羅祖師是唐朝清音寺的住持,俗名為駱汶淇。駱汶淇原為一極慈悲之仙靈,他的元靈為元始一王在渾沌初期化混龍脫落之一點龍血,天長地久後,獲日月精華,自然成為一仙靈,登於玄門,稱為貞元老人,亦稱文光佛;伏羲時,以大羅真君應世,東周時則以汶羅佛應世,一直唐朝時,始降靈於棄嬰,以駱汶淇為人身行世,茲將他化身為人的歷程,諸多行誼簡述如下,以為圭臬:
唐朝天寶末年,安祿山范陽起兵,正是刀兵擾亂之際,長安丘原無溪村有一對夫妻,平日行善不遺餘力,其夫名為駱天年,為一樵夫,日日拾柴換銀,但如此辛苦換來的銀兩,夫妻倆卻只留少許吃飯,其餘全用來購買金紙焚化,以祈上天庇佑蒼生之平安。圓通古佛見駱天年行善如此,便親自考驗其心志數次,確知他行善心堅,又見駱氏夫婦年老無子,便遣一白狗領駱天年至一座密林內,駱天年於此聽見嬰孩哭聲,發現有一嬰兒赤身在地,就將其抱回家。及至家門見門前有一顆大石,正覺奇怪,入得門來又不見其妻,裡外找尋,只見環室桌椅窗門、毀壞破落、塵沙寸厚,但覺口渴無比,只得來到屋後的汶水河邊,卻見河水乾枯,村中的人正為乾旱叫苦連天,細看村人則無一認識,但本於救人之心,連忙跪地向天求雨;善人之心終於感動天地而降下甘霖,駱天年本人卻因勞累昏倒於一山丘。這時,其妻周氏顯靈,告知駱天年其已皈神,並囑駱天年妥善照顧懷中嬰兒,原來駱天年從追白狗入密林到抱孩返家,在人間已歷百年,駱天年得此指點後,雖悲傷亦只能抱孩返家,取名為駱汶淇,每日仍舊如常上山拾柴賣銀,並將餘錢佈施行善。
駱汶淇父子的因緣
時光荏苒,轉眼間駱汶淇已五、六歲─他自幼天資聰穎且有慈悲之心,總將父親出門時為他準備的菜飯分給其他貧苦兒童,在私塾更因聰明善良而受到師長喜愛。然而有一日當他放學回家時,卻見一片黑雲籠罩駱家屋頂,駱汶淇本為神佛轉世,故知其父子劫數將至,而天命不可違,只能悲傷在心,後西方果派一華風菩薩化成一老太婆來到駱家,其後又遣一位魔天彌陀,使駱天年及化成老太婆之華風菩薩迷失心性,有了異性之親,後來二者並漸漸改變對駱汶淇的疼愛,數年後的某日,駱汶淇忽聞屋外有人喊著父親的名字,靈動一妙,知外面來人乃是冥府中的牛頭馬面,奉命要捉駱天年到陰府,駱汶淇乃化成駱天年的身形,代其父押入陰府。是夜,魔天彌陀見目的已達,也就回去,而華風菩薩清醒後,知自己惹出塵埃,自願受罪,也就回天而去,天明,駱天年發現自己只剩一人,且已老得不成人形,一時乃驚惶病倒。而此時在陰間的駱汶淇,愛盡苦刑後,終於在五殿被發現其並非駱天年,乃是一神佛化身,為報父恩故代父受過;五殿冥王乃對之曰:「駱天年原為一大善人,雖犯下錯誤,但非出於本心,原是西方魔王作弄,罪有可原。」乃歡送駱汶琪回陽。
駱汶淇的善行義風
當駱汶淇返世後,駱天年早已受盡苦難,淪為乞丐,到處流浪,因行乞至豐安府善人華為仁處,而華為仁見駱天年乞食到府前,即出門延其入內,令其妹奉茶,但見駱天年雖年老且衣衫襤褸,卻容光煥發,必是一位善德之人,便拜其為義父,使他能安享晚年。駱汶淇知此情形後曾多次以賣油人身份出入華家探望其父,待確信其父之生活無虞後,便離開華府繼續他濟世救人的心願。其時天下大亂,他便化名從軍,很快便在軍中嶄露頭角,指揮作戰,身先士卒,不求力克而以智取。當時他平亂的方式總是先以道理勸服,如果盜匪不肯悔過,才以武力征服,因當時大多數盜匪多是因為生活艱難才淪為賊寇,所以,當汶淇以理相勸時,他們多被感動流淚而棄械投降。此外,亂世人心惶惶,妖魔邪說乃趁機而起,危害地方,汶淇因熟讀兵書且曾得高人指點法術,故常能降伏妖魔,例如他就曾在地邊城打敗荷花水怪,保住了原為徉為仁元神的太陽神像。 汶淇的善行義風,使得他所到之處皆受到百姓愛戴,聲名逐漸遠播,終至受到朝廷的重視,當時的德宗皇帝,本想將他延入朝廷,予以重用,但汶淇不願當官,只想為民服務,這正如他曾化名參加鄉舉,中舉後卻不願出仕一樣,他曾告訴朋友:參加考試只為考驗自己的能力,並非想當官。這種淡泊名利的思想,除因其本性外,也受到道家黃老學說的影響,事實上,當時社會上同時盛行儒、道、墨、法四大學派,汶淇皆能兼容並學,對於儒家的孝道、仁政與王道思想,他推崇備致,而其本身因為文光佛下凡,故性靈本佛,但汶淇卻特別喜好道家的黃老之學,所以曾跟隨清觀道土學習,以便能深入了黃老之學的真義。
駱汶淇救世濟人的志業
汶淇辭去朝廷徵召後,同時也離開了軍營,開始周遊四方,繼續他救世濟人的志業。由於他在十六歲時曾隨壼公學醫,故而常行醫救人,但從不收取費用,而以賣油為生,他的朋友曾奇怪地詢問他,他答說:「醫術是用來救人並非賺錢,病者若貧,我何忍再加重其負擔,至於富者,則與其給我酬勞,不如將此錢拿來行善積德。」因此他雖然醫術精湛,卻從不層以此為生,如此行善有年。然而,醫術雖可救人,所能施力的範圍畢竟有限,汶淇深感教育才是百年大計,可以整頓天下,救人無數,於是致力興辦義學。
一日、汶淇觀天象,知父親駱天年天命將至,不久於人世,乃趕回華府,希望陪父親渡過最後一段時光,而其父見汶淇歸來也非常高興,並希望他能與華家小姐華金碧結為連理,但汶淇早以傳道,救世為一生志業,自不願連累女方,然父命不可違,只得勉強完婚,婚後卻從不曾與金碧同房,並告知金碧其以傳道為志業的心願,請她原諒,金碧聽後,收起眼淚表示願助他達成心願,並合力瞞過父親,使其能無憾而終,一年之後,駱天年安祥辭世,簡單隆重的喪禮過後,汶淇便留書離去,並請金碧不要過份傷心。
駱汶淇在清音寺的功業
離開華家後,汶淇入清音寺專心研究佛法,初到時因父親初喪,為父守喪三年,故並未剃度而帶髮修行,因其天生夙慧深厚,且潛修認真,頗得老住持欣賞,遂在羽化昇天之際,命汶淇接下住持工作,汶淇接任住持後,每日講經傳道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老嫗、童叟及不識字的村夫也能明白佛家的道理,汶淇曾強調:「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」,他認為真理的體會並不是只能透過文字去體會,更不是在文字上大作推敲的功夫,它本是存在於生活之中,與人戚戚相關的學問,橫要有心,便能將這些道理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傳播給大眾,無論說者或聽者,都要有這樣的心理才好,因此他能真正發揮講經的精髓,而渡人無數,許多人且不遠千里而來專程聽其講經,每有如沐春風之感。一日汶淇悄然來到豐安府華家,對華金碧講經傳道,金碧乃頓悟佛理,並皈依為佛門子弟。
駱汶淇將寺務交由其妻掌理,自己則雲遊四方宣道救人,不斷將其悟得得之道傳佈給大家,並身體力行所傳之道,主張「正身恭己,而陰陽自和,無心於為,而物自化,無意於生,而物自成」,意即「把自己的行為修正好,則人間相處之道,自然和諧;行事不依利害關係或特殊目的而做,事物自然通化;對事物的成果不抱有太大的期望,只盡己本份去做,則事物自然圓滿成功。」因此備受尊崇。
汶淇五十三歲時坐化於華山岩洞,直到華金碧昇天前夕始指點寺眾將其骨骸撿回清音寺後山,與其妻合葬一處,然其雖已昇天,卻仍守護天下蒼生每逢旱災,總應百姓之祈求降下甘露,百姓感念其德乃崇奉為清水祖師。綜觀其一生之行誼,實是慈悲、清靜、無為精神之具體實踐,這亦是文化院所信仰並服行的理念,我們文化院生有幸能受他的指示,繼續在今日發揚並服行他救世濟人的宗旨,實感無限喜悅與光榮。